
各領域研究與發展論壇
1. 認知心理學研究與發展主題- 共同學習與工作記憶訓練
【主題簡介】
在這個場次的symposium之中,我們以記憶為框架,從兩個方向來討論記憶的運作。第一個講題為「關係對記憶互助行為的調節」,探究了共同學習的脈絡下,兩個人之間的關係親密程度對於記憶表現的影響。第二個講題則為「更新訓練對工作記憶與流體智力之影響」,希望探究更新的訓練能否促進工作記憶以及流體智力。從這兩個不同層次的人類記憶相關研究出發,我們希望能夠進一步的思考與討論人類的記憶系統的運作機制。
召集人:趙軒甫(中原大學心理學系)
講題一、是誰在恍神? 探討個體注意力覺察傾向、身體覺察能力與工作記憶廣度在不同作業情境下對心神漫遊傾向的影響
朱玉正(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110 年蘇薌雨博士論文獎得主)
講題二、關係對記憶互助行為的調節
邱珮雯、郭郡羽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講題三、更新訓練對工作記憶與流體智力之影響
陳琳嘉、趙軒甫(中原大學心理學系)
2. 計量心理學研究與發展主題- 邁向更成熟的計量心理專業:機會和挑戰
【主題簡介】
二十一世紀初由心理計量專業學者負責推動的幾個重要研究課題,受到生物資訊、人工智 慧、及生醫工程的衝擊,二十年內已產生巨大的波動;例如:因應心理學研究中特有的喜 好、排序或判斷等資料所發展的多元尺度化(multidimensional scaling)方法,由於受到生物資訊學門的重視,並結合資訊工程的資料視覺化技術,目前已脫離心理計量領域成為生物資訊學門的研究課題,甚至比傳統多元尺度方法在資料視覺化上更受矚目。另外,受過腦磁波及磁振造影實驗專業訓練的年輕學者,沿用非計量專業(例如生醫工程)發展的套裝軟體培養學生及發表論文,無直接和計量專業領域合作的必要性。心理計量學者面臨繼續推動傳統課題,或積極結合其他學門專業的十字路口。論壇引言人依據與心理學家密切合作的經驗,檢視心理學的核心價值,採拋磚引玉的方式,談論未來如何透過合作研究,培養更成熟的心理計量專業,並如何與心理學家共同守護自己學門的核心價值。
召集人:劉長萱(中央研究院統計所)
主持人:彭昭英(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
講題一、計量心理學的定位與追尋
游琇婷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
講題二、Reflection on the Identity of Quantitative Psychologists in 21st century
Moon-Ho Ringo Ho(Dept. of Psychology,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講題三、量化二三事
徐永豐(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系)
講題四、順藤摸瓜的科學
劉長萱(中央研究院統計所)
3. 發展心理學研究與發展主題- 發展心理學研究和實務
【主題簡介】
發展心理學的學術研究和實務應用,是發展心理學相關研究人員的工作日常。此次專題論壇,就邀請兩位學者,分別討論發展心理學最近的研究和實務應用取向。從心智的成長來看,「嬰兒」是發展的起點。黃啟泰教授(政治大學)將以嬰兒的認知發展為主題,特別聚焦影響動作社會學習的「動作經驗vs.動作教學情境」這項理論爭議。在實務方面,林文瑛教授(佛光大學)則從發展心理學角度出發,討論大學教師評鑑方式,並介紹如何在兼顧教師個人和學校發展的雙重考量下,執行教師評鑑。
召集人:曹峰銘(臺灣大學心理系)
講題一、To Do or To Know 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during Infancy
黃啟泰(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
講題二、從發展心理學角度建構大學教師評鑑新制
林文瑛(佛光大學心理學系)
4. 工商心理學領域研究與發展主題:組織領導與效能
【主題簡介】
本專題「組織領導與效能」探討目前新興的組織領導理論以及華人領導的環境轉變,共包含三篇文章。第一篇探討先鋒領導的構念與效益,說明這個新興領導理論在現今企業經營環境中存在的價值、意義與合理性。第二篇檢驗威權領導的新觀點,經由同時對專權及尚嚴行為的領導類型分析,用來說明威權領導存在的實質內涵與作用效果。第三篇則探討自主型工作忙碌感與被動型工作忙碌感在員工效能上的差異,說明工作者自我決定的知覺在忙碌感上所造成的效能變異。
召集人:郭建志(政治大學心理學系)
講題一、先鋒領導的內涵與效益:量表建構與前因分析
林家五、侯宇芩(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講題二、威權領導類型的概念建構與效果比較
許以萱(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周婉茹(中原大學心理學系)、鄭伯壎(台灣大學心理學系)
講題三、工作忙碌感與員工效能之探討
吳俊霆、郭建志(政治大學心理學系)
5. 社會心理學領域研究與發展主題:人際關係2.0:情緒、衝突與權力
【主題簡介】
本專題係從三大向度重新檢視近期人際關係的相關研究,並以三位青年優秀學者對此議題之介紹,冀望能拋磚引玉,以激盪臺灣社會與人格心理學領域對於人際關係研究的延伸與突破。首先,由張硯評老師從宏觀的社會認知到社會情緒科學,探討近代社會心理學對於情緒觀點的新思潮,並也探討正向情緒在親密關係中的意涵。林瑋芳則從情緒調節策略中的「忍」,探討此在東方與西方之異同和特性,更完整地了解「忍」之多元性與層次性。最後,許詩淇老師則是再更進一步地華人婆媳關係作為切入,深探權力結構與文化內涵於此衝突所扮演的角色,由此剖析出婆媳互動的暗黑三重結構與解方。
召集人:張仁和(中研院民族所)
講題一、From social cognition, to social affective science(s)
張硯評(清華大學)